水母网7月22日讯 (YMG记者 徐睿)“说好的大雨去哪儿了?”这两天,有市民来电询问,天气预报明明说有中到大雨,可实际上只是下了“毛毛雨”,有些一天没出门的市民甚至不知道下过雨。为啥天气预报会出现偏差?记者昨天下午采访市气象台有关专家了解到,由于影响天气的因素太多,对于雨雪天气的预报,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题,准确率普遍较低。就我市而言,目前对于大风和气温的预报准确率比较高,对于晴雨天气预报准确率可以达到90%。
地面气旋“跑偏”大雨变小雨
7月20日一早,不少市民在出门时都带上了雨伞。当天刊发的天气预报是这样说的,今天“全市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预计市区明天白天到夜间,阴有小到中雨。”然而,说好的中到大雨,最终还是爽约了,虽然出现了零星的降雨,但雨量却小得几乎可以忽略。转过天来,21日这天,许多市民携带的雨伞依然没有派上用场。
就在一天前,山东省气象台还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信号,烟台市气象台也发布了降水预报。那么,这暴雨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带着疑问,记者咨询了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姜俊玲。
“雨确实是下了,但量级和我们预报的存在一些偏差。”姜俊玲说,从7月19日20时至7月21日6时,全市平均降水量是2.6毫米,没有达到中雨的级别。这场降雨范围很广,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以及山东的西部地区,它主要是受地面气旋的影响。“7月19日,京津冀、山东西部的一些城市,发布的天气预报多是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我们考虑到烟台处于地面气旋外围,应该不会下这么大,所以预报的是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姜俊玲说,到7月20日上午10点多,发现地面气旋距离烟台的位置比预想的更加偏北、偏西,对于包括烟台在内的山东半岛的影响明显偏小,因此当天10时24分,及时发布了“订正预报”,将“中到大雨,局部暴雨”订正为“小到中雨,局部大雨”。
影响因素太多导致精准预报难
明明报了会下雨下雪,最终却没下,或者降雨降雪的量级和预报的有偏差,这种情况不仅在我市时有发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种普遍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天气预报有时会“说不准”呢?
在我市气象工作者看来,“科技发展水平达不到100%准确预报”,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姜俊玲告诉记者,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实在是多得数不清。打个比方,把8块拼图打乱了拼在一起,很简单;增加到80块,难度会马上提升,只要花些时间,总能完成;但如果拼图增加到800块、8000块呢?影响天气的因素就如同这些拼图一样,纷繁复杂,做出准确的预报,难度可想而知。
最容易让人理解的因素是地形。例如,我市的栖霞多山地,这种地形就容易出现冰雹、局地降雨。此外,烟台的天气是全球天气系统的一部分,既有高空上下游影响系统、海上的台风等,都有可能对烟台的天气系统造成很大影响。以这两天的降水为例,地面气旋仅仅偏离了一点点,就足以使本来会出现在我市的大雨变成小雨。
气象预报员工作需要市民理解
在市气象台的墙上挂着两句话:“100%的准确难以达到,100%的努力必须做到”。姜俊玲说,尽管对于降水、降雪等天气的预报存在一定难度,但台里的每一位预报员都在尽自己最大努力来给广大市民提供尽可能准确的预报。
不被人理解是常有的事。在市气象台,几乎每一位预报员都被市民当面或在电话中责难过。“这天气预报还能不能信了?”、“这么简单的活儿都做不好,分明是责任心不强”……姜俊玲说,面对这种情况,预报员们只能一遍遍地和市民解释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天气预报的难度,多数市民听了之后可以理解,但也有市民就是不认同。
看一组数据,就知道让气象预报员100%准确预报雨雪天气,这个要求是多么的苛刻。姜俊玲告诉记者,在气象部门内部有一种对准确率的考核指标:把预报第二天有降雨,第二天真的有降雨视为准确,那么我市及国内气象部门的预报准确率大约在60%到70%之间。难度最大的是预报暴雨,我市及全国的准确率约为20%左右,美国气象部门的准确率在世界上处于前列,但也仅仅能达到25%。
实际上,我市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大风和气温的预报。此外,对于“晴雨预报”,也就是第二天有雨或没雨,准确率可以达到90%。
请给“预报不准”多一些包容■YMG记者李仁
“一言不合,这暴雨说不来就不来了;预报有暴雨,结果刮了一阵妖风,就什么也没有了;说好的暴雨,哪去了……”这两天,大家出门都带着伞,有车的也做好了防护,但往往就是因为准备的很妥当,说来的暴雨没来,反倒觉得有点不对劲儿。于是,各路网友纷纷吐槽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台湾气象学者俞家忠曾经写了一首打油诗聊以自嘲:昨天报雨今日晴,预报错了得骂名。今日报晴明日晴,预报对了骂未平。可怜天气预报人,一生被骂上天庭。实际上,天气预报的不甚可靠,与多方面原因有关,请大家给“预报不准”多一些宽容。
云谲波诡,风雨如晦。大自然的“脾气”总是令人难以捉摸。其实很多人之所以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吐槽,恰恰是一直以来我们对天气预报的绝对“信任”。我们很纳闷,气象预报为什么不准呢?一般印象里,我们相信气象科学是一门科学,每天的天气预报通过种种科学数据向人们预测天气。但天气预报真的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天气预报显得不甚准确,与普通人习惯按日常用语来理解气象学概念有关。如“累计雨量”这个概念,根据他们的理解,雨水总是“越积越多”,雨量经过“累计”本就毫无意义。其实,在气象学中,为避免降雨大小变化产生预报偏差,累计雨量被用来对一段时间内的雨量进行平均计量。再比如按日常用语,微风与和缓的风不存在太大区别。而气象学按风速变化将风分为12个等级,微风风速达到每秒3.4-5.4米,和缓的风风速达到每秒5.5-7.9米,二者均有较精确界定。可见,我们不可以想当然地理解气象学概念。
不要给预报员施加额外压力。有些预报员说,每次预报都像是高考,高考考生最多考三天,但预报员每天都在高考,明知在天气平稳时考不了满分,在天气复杂时考不及格。而每次考试阅卷人都不是一个,可能是全国人民。著名气象主持人宋英杰认为:公众反馈会影响到预报员的判断。宁空勿漏,拿不准时多报点,不让它漏掉;如果漏掉,骂声更多,预报员会更狼狈。骂声会对预报员心理造成影响。没有若干年的磨炼,没有身经百战,没有高超的技术水平、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优良的工作作风,难以成为一个素质高的合格预报员。他们只有在轻松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潜能。
“我们预报对了99次过程,没有人记得,但只要有一次预报错了,没有人会忘记!”预报员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尴尬和无奈。他们期望公众能够对天气预报多些了解,降低对预报准确率的期望值,对预报员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烟台天气预报30天:http://www.tianqiyugao.com/yantai/